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

大學生的責任

大學生的責任
在華人社會的教育中,自國小到高中一直都屬於「管教式」的教育。雖然能約束學生的一些習慣,但也因此而使學生們喪失了不少該有的“獨立”。

然而,進入了大學後,所有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都與以往不同,一切突然「自由」了,沒有人約束上下學、唸書等時間,家長也認為子女「長大」而對他們突然開放,在多項原本「綁住」的因素瞬間消失,也造就了許多大學生的無所適從。

進入了大學後,這些學生也慢慢走入成年,許多以前不用負責和承擔的,現在都必須負責。其中,尤其是對於「自我」的負責為最重。當沒有人約束你,你是否「知道」,自己應該要做什麼?做了這些的「目的」是什麼?

沒錯,很多人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:「認不清自己做事情的“目的”。」
當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一切,沒有了目的,同時他自我的價值也將完全喪失,除了他人對自己的肯定會逐漸消失,自我對於自己的價值也會開始存疑,久而久之,一旦遇到一些不正當的誘因,就會開始沉淪、放棄,不斷的惡性循環。
最近新聞報導,學生上課吃東西的狀況。這的確有待檢討,但是與其將責任“全部”推給學生們,何不直接思考個問題-「為什麼,他們會有這種行為?」
大家自小學就開始有教導品德的觀念,為何到了大學仍然有這種行為發生?(甚至很多例子是到了大學“才”開始這麼做)
“大人”們,以為,小孩子上了大學,就自然會成熟了!
而這個想法,也是造就現今教育體制問題重大的因素之一。
因為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,為何讀大學?”
所以每天去上課,愛去不去、到了教室,愛聽不聽~
“反正,沒聽又不會怎樣?!”
這些學生,並不因為年齡增長、學校階層提高而跟著成熟!
大學以前,有老師、家長的強制規範,有固定的作息、上課時間、作業
將這些沒目標的學生的注意力吸過去了,他們並不一定因此而了解自己的“想要”
而是,這些規範和忙碌使他們“沒時間”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,也更不會有機會“浪費時間”
但到了大學時期,上下學時間很自由,老師和家長的約束也大大解放,這時候的孩子會有兩個極端的走向:
a.轉大人-這些學生上了大學,由於他們清楚自己的目的,做每件事情都很了解自己在做什麼,因此也真正成了“大人”。思維方向和以往大不相同,不再需要他人“管束”。放他越多自由,他將飛得越高!
b.沉淪-因為大學的自由,使他們能做很多以前“不能做”的事情,這些孩子因為能這樣做,而產生了刺激感,甚至從其中找到他的“自我肯定”,如果能分得清楚狀況不完全沉溺其中倒是還好,就怕掉進去就爬不出來了。

進入大學後,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學生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:
「找到自我,清楚自己行為的目的。」

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

設計系學生熬夜的迷思:不熬夜就無法設計!?“如何”做時間管理?

主題: 設計系學生熬夜的迷思

‧台灣設計系學生會 寫到於 2009年11月13日 7:16

不熬夜就無法設計!?

設計系學生(或設計人)如何做時間管理

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所有的“問題”,起因都是人類的“藉口”





要做好時間管理最直接的方式:

"少想些沒意義的問題"



ex:我這樣子做"會不會"成功?

即使你想得再久,答案能有幾個?

A.會

B.不會

C.我不知道(繼續想)

而推論出A或B答案,又開始懷疑自己,真的嗎?!

就這樣不斷的沉溺在這種沒意義的問題上



這篇內文的問法就值得仿效!

「設計系學生(或設計人)“如何”做時間管理」

→多問自己“How .What”的問題
→開始思考方法有哪些
→執行



而許多人在作設計時,竟然不約而同的都等到:

“坐”在位置上才開始思考

因此往往不會有結果.而浪費了許多的時間



舉個例子:你是否會不知道如何“咀嚼”食物?

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很“自然”的知道怎麼“反應”

因為這已經演變成一種“習慣”



像是機器人一般的“機械式反應”


一旦,它也成為這種自然觸發的習慣
何必在思考如何時間管理呢?

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topic.php?topic=11395&post=45320&uid=176162476567#post45320